【暑期实践】采访进行时--农民画画家潘晓玲的喜与悲
王乃良老师在专心作画
与潘晓玲老师合影
在户县的县城进行调研两天后,赴陕西户县农民画调研服务队成员对户县农民画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为了更深入地探寻农民画的一系列问题,他们于7月29日满怀憧憬地来到了户县农民画的代表村庄--东韩村,进行进一步的实践。
东韩村中共有3位比较著名的画家,张乃良老师在忙着作画,简单参观其画室拍照后便离开了,但团队一行人有幸采访到了潘晓玲老师。
“推开大红门,偌大的室内陈列着潘老师大量精心创作的作品,画室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画案。”团队成员梁文华对潘老师的画室仍记忆尤新。
在与潘老师的交谈中,她从与农民画的结缘开始,讲到她与农民画的成长、她与农民画的未来等一系列话题。潘老师也不乏如数家珍般地给介绍她在绘画方面一步步的成长经历和一件件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团队成员无不听得入迷,感受到农民画给画家们带来的溢于言表的精神上的富足感。
在谈及农民画的特点时,潘老师说:“农民画乡土气息比较浓,比较淳朴;而且颜色比较鲜艳,大红大绿,非常喜庆;另外,它的构图很饱满,没有留白,让人看了以后,感觉非常轻松。”
对于农民画的传承,潘老师十分重视。她讲到,农民画发展到现在,一方面是内容在与时俱进但却又失掉了乡土气息;另一方面是想学的人少了,年轻人又不懂得画中表现的内容;同时学习农民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少有人愿意静下来学画。老师说:“没有见过的东西是画不出来的,所以没有必要让他们画他们所不熟悉的场景,生活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的。农民画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有一些能代表新时代特点的内容,不能只是呆板地重复以前的内容。农民画主要体现的就是普通群众生活的场景,我们画的是我们儿时的记忆,现在的孩子画的是他们的所思所想,都是对生活、对历史的记载,所以,是有同样价值的。”
另外,潘老师认为农民画的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农民画是通过产业化而发展出去,走到国外,走向全世界,这对农民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大家一拥而上进入市场,争相模仿当下所流行的作品,很多人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作画特点;而且现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一些盗版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画家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看着老师画的一幅幅充满自己回忆的作品,我看到了过去那种欢喜、热闹的乡村生活场景。我觉得农民画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更是承载了老一辈人幸福、欢乐的回忆,值得我们保护与学习。”团队成员厉思宏在返程途中感悟到。
在这次的参观与交流中,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农民画画家的生活日常以及他们与农民画的发展历程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深入地认识了农民画的一系列问题,增加了他们对农民画继续探寻的兴趣。
编辑:王婷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