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暑期实践】秦声秦韵润时光 黄土多情思绝响

  

  团队合影

  

  学习秦腔乐器

  

  问卷调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响应“青春中国梦,献礼十九大”为主题的三下乡号召,食品学院“赴秦腔发源地调研服务队”于7月8日至7月24日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翔县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非遗足迹,感受秦腔魅力

  7月8日,全体队员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文化馆集合。在文化馆的参观学习中,我们有幸咨询了文化馆办公室的档案主要负责人。她细致的讲述了岐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并肯定了秦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同时,队员们咨询到了秦腔自乐班信息,为下一步的调研提供了可靠保证。随后,在与文化馆内部图书馆负责人的深入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如今岐山县已对秦腔文化的保护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文化馆协同文化局在农闲期间举办大型秦腔艺术表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第一天的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艺术现状和宣传的了解,也增强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团队协作能力。

  走进岐山南营,专访民间艺人

  为了解岐山县秦腔的历史故事及传承现状,队员们采取乘车结合步行的方式,来到南营村民间艺人、南营村文化室自乐班负责人杨省怀家中进行采访。杨伯伯自幼热爱秦腔文化,人至中年后心中依然怀着对秦腔的那份热忱,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将秦腔文化发扬光大的重任中。在这条26年的漫漫长路中,他不离不弃,把秦腔当作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一步步走到现在。

  通过对杨伯伯的访问,队员们对秦腔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与改观:在陕西,仍有很多人热爱秦腔,政府和秦腔艺人也在为秦腔的发展与传承而努力。而对于秦腔的发展,应多加政策支持,将秦腔融入校园文化,比如中小学生的兴趣课程或作为文艺演出的节目。同时,队员们也了解到了困扰着当前秦腔发展的问题,如现代流行元素的冲击、新一代人兴趣的缺失等,这使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更加明确。

  领略非遗风韵,聆听秦腔之声

  在观看岐山县秦腔自乐班的排练后,队员们有幸亲临由中共岐山县委宣传部、岐山县文化广电局主办,岐山县文化馆承办的2017“岐山之夏”文化活动月启动仪式文艺晚会之秦腔自乐班展演现场。在演出曲目间隙,队员们分头行动,对现场观众进行了访谈及问卷调查。

  队员们发现,继承者的缺乏、文化氛围的缺失等均成为秦腔发展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而秦腔相比于国粹京剧,地域性更强,平台更小,局限性更大,国家政策保护更少。可以说,发展与传承秦腔艺术义不容辞。所以,秦腔的发展亟需创新,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另外,让秦腔走出陕西是其发展传承的一个极其必要的有效的措施。在传承上,不仅仅需要年轻人的加入,也需要艺人自身的提升。

  探访秦公故里,了解非遗现状

  之后,队员们从凤鸣之城岐山县来到了秦公故里凤翔县,通过参观当地文化馆、观看当地民间自乐班表演等对另一发源地凤翔县进行了探访。

  通过凤翔县与岐山县两地调研情况的对比,队员们发现:秦腔在两地的流行性相对一致,且演员多为女性,男性多为乐器演奏者。另外,凤翔县秦腔爱好者年龄结构比较丰富,年轻人的参与相较于岐山县更多。同时,凤翔县秦腔发展娱乐性更强,当地有发展形势格外严峻的其他戏种——西府曲子,从而使政府对秦腔发展无暇顾及,但凤翔县主流戏种仍是秦腔。

  通过这些天的调研,我们对秦腔的发展与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风俗,虽目的皆为秦腔发展传承,但需要采取有地区特色的政策才能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同时,我们惊讶于它恒久的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艺术魅力,感动于秦腔艺术家、爱好者的执著献身精神和心怀振兴秦腔艺术而默默坚守的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大学生作为社会新生代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责无旁贷。我们相信秦腔艺术之花将生生不息,永远开放。

编辑:郎蕊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