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美文】烛光熠熠 大爱无疆——观《心中的红蜡烛》有感
戏剧艺术以形象的方式展现人间真情,从而让观剧者受到洗礼。《心中的红蜡烛》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两次欣赏本剧,皆感心灵得到净化,剧中流泪数次。作品本身恰似一根红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美、亲情之光,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爱是伟大而神圣的!
现在的人们好像羞于谈“爱”了。爱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父母亲人之爱,血浓于水;对恋人之爱,炽热如火;对教师之爱,超越年龄界隔,成忘年之交;对朋友之爱,情同手足,同舟共济;对祖国之爱,热忱强烈,心系苍生。如今我们都耻于开口说“爱”,觉得它太严肃庄重,不合时宜潮流。然而事实上我们又太轻贱了“爱”,有人用戏谑去消解爱之神圣,有人用娱乐去掩盖爱之庄严,有人用轻浮与滥情去贬损爱之伟大,有人用媚俗去矮化爱之雄浑。爱是人类最本真又最可贵的品质,懂得爱、学会爱,有爱自己的能力,有爱他人的力量,这个人的精神世界才是丰盈完满的,他的人格才是健全甚至高尚的。《心中的红蜡烛》带领我们找回丢失的爱的记忆,最终恍然发现,爱即在你身边,爱即在你心间。
烛光熠熠,爱的成长源于苦难的磨砺。泰戈尔曾言:“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主人公婉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丈夫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身在尊严与爱的挣扎之中,甚至萌生寻短见的念头。但当《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再次响起时,婉宁说:“生存还是毁灭,这不是一个问题。活着更高尚,你不能清算自己的一生,你清算的只是你的骄傲,却清算不了这一份份爱啊!你的梦里是我们的灵魂,把你搅乱得不得安宁;我们的梦是你的今生。”生与死,命运的毒剑、无涯的苦难......爱情、亲情以强大的力量唤回失落的生命,将人拥回人生的正道,躲开死亡的崖壁。正如剧中所言:“两个人就如同这两把椅子......其中一把倒了,它也也要挣扎着起来,因为它不能让对方孤零零一人留在世上......”神圣而忠贞的爱情,尽力三十余年的时光历练,升华为不可割断的亲情。爱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起于“白裙子、蓝发带”的青春,终于相濡以沫、永世不忘的依恋。戏剧的结尾是婉宁“还魂”,跨越阴阳两区隔的返程表现的是艺术化的牵系。这让我想起上个世纪著名诗人郭小川的诗:“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心美如画。”《心中的红蜡烛》里的主人公白长庚与婉宁就是这样一对白首双星,他们伟大的爱情令人动容。
烛光熠熠,爱的成长源于心灵的救赎。婉宁因为红蜡烛找到了走失的长庚,长庚用红蜡烛照亮了失望的妻子得心灵。二者对小房子的经营,对红蜡烛的坚守,对爱的守护感化了迷惘中的子女。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女儿晴晴用父亲的日记本解开哥哥的心结,思璇改变自私的立场愿同白苏一同照顾伶仃的白长庚,白苏长跪不起向父亲白长庚忏悔感恩。孝道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日渐被人所淡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本应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样,但现在的人们以各种借口试图以躲避这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婉宁之死,既是悲剧,又是对子女寻回爱之真谛的动力。红烛之光从此在子女之中传递,大爱超越生死在人们心中扩散、升华。“没事,没事,你只是比我早一点儿变成小孩儿了。”婉宁之语道破人类的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任何生命不能逃避的过程,但人类可以用爱的力量超越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从容面对痛苦与死亡。戏剧的豁达价值观也在作品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观者心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心中的红蜡烛》以“养老”这一社会热点话题,揭示了爱对于人类灵魂塑造与精神世界提升的重要意义,弘扬了真善美、贬斥了假恶丑,让观者深刻领会了爱之神圣与无上价值。总之,该剧以高雅的艺术形式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成长,感谢该剧的演出,为当今迷惘中的人们唤回了遗失已久的爱的信念!
编辑:王婷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