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人文讲坛”第27期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十年

刘娟老师作报告

踊跃交流

  4月21日晚,“人文讲坛”第二十七期在北绣山北报告厅举行。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刘娟老师以“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十年”为题,分享了其求学经历、所参与的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历程以及近期关于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的一些研究结论。来自各院系一百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刘娟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研究经历,以及自己与国内外一些顶尖学者之间的故事。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期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子们能够具有学术思考的精神,拥有淡泊和执着坚持的品质,能够在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敏锐洞察之后敢于去开创新的研究方向、引领社会舆论、政策和思潮。

  讲座的第二部分,刘娟分享了其所参与十余年的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历程。从早期对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评估,再将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纳入到研究体系之中,开展三大留守群体的大型调研,刘老师所参与的研究团队将中国农村留守人口问题进行了全面直观的呈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影响。其中,刘娟也对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洁的介绍和总结,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她强调,敏锐的观察与不断的记录相当重要,同时,也要学会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调整方法。在调查过程中,团队的协作与反复讨论对课题的进展具有重大作用。

  近几年,刘老师及其所参与的团队研究也逐渐转向更深入的历时性的观察记录以及理论上的反思,从将留守人口的研究从关注“劳动力流动对留守人口的影响”,推进到 “留守人口的生命政治”和“关怀转移”层面,从“是什么”推进到 “为什么”。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刘老师分享了关于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的一些研究结论。她认为,留守问题是城市社会排斥的结果,留守人口在承担着“拆分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所带来的各种社会代价,所有农村人口都在承受着中国城市偏向和乡村攫取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给他们带来的强制商品化的无声压力。由于性别分工规范、父权制和从夫居的文化实践以及家庭中心主义的约束,女性在流动与留守过程中承受着显著的性别排斥,从而处于更为弱势的处境,这是农村女性承受的额外的有声强制力。在这双重强制下,农村女性经历着更为严重的性别不平等。面对沉重的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刘老师认为,更为基础的应该反思中国发展模式中的乡村攫取型资源流动,也要避免将家庭作用浪漫化,国家应对乡村留守人口进行积极的干预和社会保护,但是对留守人口现象的解决不应该抱有任何工具化、简约化的理念,更不存在万能的政策良方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留守人口面临的所有问题,应从家庭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综合应对措施。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里,同学们就“农民工身份的代际传递””、“调研地点选取及其代表性“、“社会研究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而不受资助机构等的影响”、“社会研究的目的、受众和意义”、“留守人口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等问题与老师进行积极探讨。刘娟老师也将问题一一记录,耐心回答,鼓励同学们保持对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敏锐关注,多脚踏实地进行深入的田野工作。

  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跟随着刘老师的讲述,在座的师生渐渐走近了农村留守人群的生活。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生活,他们所面临的家庭撕裂的处境,既是现代化之殇,也是我们心中的痛。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人文讲坛圆满结束。同学们表示,在听了刘娟老师的讲座之后,自己对于留守人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愿意多留心社会中的点滴,多阅读和思考,为留守人口,也为自己的人文社科学习,点亮一盏明灯。

编辑:王婷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