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聚焦粮食安全 践行责任担当
主讲人严海蓉老师
老师记录
讲座现场
为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积极推动农业治理与转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2月1日晚,“农村•社会•发展”系列讲座第十六讲在创新学院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严海蓉带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与食物主权”的报告,来自全校各院系的10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严海蓉副教授从“食物主权”的定义出发,结合我国农业生产进口依存度增强,国内各地区粮食产量不平衡等一系列挑战,与现场师生共同探讨“粮食生产是否应市场化”的争议问题,进而点明公共产品性这一粮食的实质特征。随后,严副教授通过阐述调研经历和列举相关数据,并以大豆生产情况为例,着重说明了近年粮食生产模式变革对于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她指出,目前盛行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因脱离生态学的生产逻辑而引发“碳循环紊乱”等恶性问题。在全球变暖的形势愈发严峻的现实情况下,各方主体应学会反思工业化食品体系的不足之处,改变一昧追求GDP的错误思维,努力维护好绿水青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接着,严副教授分别针对食品安全、营养贬值、消费主义盛行等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推广多元生态种植、台湾主妇联盟推行共购活动等具体案例,向在场师生阐述其对于推行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具体思路。她强调,应在确保人民粮食主权的基础上,用能量效率观、营养效率观等新的时效观来指导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在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之下走好生态农业之路。最后,严副教授向在场学生提出“要以社会责任感为信念,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支撑把握和解决‘三农’问题,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的希望,引发在场学生的强烈思考与共鸣。
在互动环节,在场同学结合生活经验,就“农村淘宝中的农民与市场对接情况”,“如何实现农业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以带动产业发展”以及“以宣传带动农业发展的途径”等问题与严副教授进行提问交流,严副教授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结合转基因技术现状及集体产权保护等研究热点,站在一分为二的客观立场上提出其个人见解,为同学们一一答疑解惑,现场互动热烈,气氛活跃。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严副教授从农业发展与食物主权的研究重点及社会实际出发,为在场师生深入阐述粮食安全等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发展方向,使到场聆听本次讲座的众多师生获益匪浅。社会学1702班戚义惠同学表示:“严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带领我们进一步了解‘三农’问题,使我们意识到粮食安全与食物主权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以责任和担当推动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编辑:‘郎蕊’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