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聚焦传统柳编工艺 传承再发展
竹编艺人编制作品并为队员讲解
队员动手实践竹编
合影
为了解传统柳编工艺的现状,并记录传统柳编——笸箩(pǒ luó)和簸箕这一传统工艺,资环学院赴山东省德州市邓家村传统柳编工艺调研队于2017年8月1日来到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孔镇镇邓家村,对传统柳编——笸箩和簸箕的发展以及制作展开调研活动。
“凡是邓家村的人,都会柳编,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当地78岁的邓延文老人在给队员们讲解邓家村柳编历史时这样说道。柳编,一个古老的手艺,曾经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红极一时。据当地老人讲述,在十几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柳编,并且在解放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邓家村的村民在缺衣少食的时候,都会拿上自家编的工具去换吃的。
接着队员们又参观了当地人们进行柳编制作的场地——“地窨子”(这是一种邓家人独有的说法)。地窨子是一种半地窖式的建筑,里面空气很潮湿,据柳编制作人介绍,这是为了保持棉柳条足够的潮湿,方便制作。但是由于长时间待在这种潮湿的环境,队员们发现制作人大多身体不好。
第二天,队员们观看并亲自尝试进行柳编制作。柳编制作人为队员们讲解了柳编笸箩的制作工艺,割绵柳、去皮、放在水里泡、然后晾干……穿线、安沿儿、风干等等,制作过程一环接一环,一步也不能颠倒。就拿最常见的簸箕来说,就需要73根棉柳条、穿28条线、折1650个弯。对如此复杂的制作工序,队员们无不惊叹劳动人民的智慧。随之,队员们亲自尝试制作柳编笸箩,但是看起来细细的棉柳条,需要的力气却非常大,穿一趟线就花费了好长时间,相比之下一旁的邓洪增老人已经完成了大半个笸箩的制作。由此可见,柳编制作也不是一件易事。
在队员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邓家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去打工了,目前还在从事柳编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挣得多,现在年轻人很少做这个了。”邓家村村支书邓延昌介绍,柳编工作比较枯燥,挣钱也不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一行。而且,现在铁簸箕、塑料制品等也慢慢取代了柳编产品。
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活动,队员们发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邓家村的传统柳编技术已经走向落寞,而如何保留并且再发展这种老手艺,是现在急需解决问题。在这几天中,队员们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记录了柳编笸箩的制作流程,很庆幸,我们在行动,为保留这一老手艺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郎蕊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