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有子承后稷 育得金种慰国疆
专题学习座谈会
秦川黄土民忧粮,西农赤子志绝荒。
朝夕捧穗亲如子,半生汗洒麦田上。
难忘农家心头事,风雨穿梭朴素裳。
中华有子承后稷,育得金种慰国疆。
——《金种铭》生物1402班周葛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辉43年始终与土地为伴,扎根小城杨凌,几十年如一日,选育出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的“西农979”等小麦良种。近日,王辉教授的先进事迹相继在《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陕西日报等中央及地方媒体陆续报道后,生命学院组织全院师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学习王辉精神。党员带头率先开展专题会议进行学习,收到积极反响。
1月12日下午,院党委书记化小峰在党支部书记专题学习座谈会上指出:“王辉教授四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只为育得金种告慰苍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我们要深入学习王辉教授的先进事迹。学习他志存高远、敬业奉献、永不懈怠的科研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德高为师、坚持初心的优良品质。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贡献力量!”
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彭峥说到:“当在食堂品尝到热腾腾的979馒头时只知道王辉教授是个科研界的大牛,可当学习完他的整个科研经历和先进事迹后,我才意识到王老师是真正将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无私奉献给了科学事业的人,也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坚守的精神让他的小麦育种研究取得层层突破,以至于研制出像西农979这样优秀的品种,造福了全人类。王辉教授对科学的执着与坚守是咱们西农学子应该学习并发扬的一种精神。”
学生党党支部组织委员夏百金感慨:“为了不饿肚子的梦想,他第一志愿填报农学院,为了坚守自己的梦想,40余年刻苦钻研育出11个小麦良种,在西农979培育成功后,即便年过七旬,依然奋斗不息,退而不休望再育小麦新品种。王辉教授为梦想矢志不渝,真正做到了一个人坚守梦想的最大体现。梦想不只是口头承诺,还要靠我们自己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实现。”
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张宏薇表示:“当代的年轻人,经常迷茫,缺少勇气,缺乏热情,但却急于求成。王辉教授的事迹就刚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在教会我们如何克服困难,突破自己:他对于自己选择的小麦育种工作,有坚定的信念,一坚持就是四十余载;遇到难题时,迎难而上,从不畏惧;既深刻研究前人的经验成果,又善于突破勇于创新;以足够的热情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这正好践行了‘诚朴为人,勇毅做事’的西农精神!”
毕业生党员刘鹏飞谈到:“王辉教授有一种特有的坚持和朴实,他深情的把小麦当做自己的孩子,足可见他对科研爱的深沉,生活和科研是不分彼此的。我们从王辉教授的事迹中,深深感受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和生活中,掌握过硬的本领,心存远大理想,学习工作才会有出色的希望。”
学生干部邵彩霞在“学习王辉教授精神专题研讨会上”说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是一位真正的实践者。理论结合实际,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生工133班刘欢在生工支部学习大会上说:“王辉教授不辞辛劳,日复一日地在田间奔波,甚至在生病的时候还心系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淡薄名利,潜心科研,使我敬佩。我真的好开心能够遇到他,做科研的路上,他就是我的榜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科技创新来换取大家的幸福生活。”
14届校友赵强强通过微信留言到:“每一个伟大的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王辉教授以‘育得金种慰苍生’为己任,历尽千辛万苦成功研究出11个优秀小麦品种,为中国小麦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辉教授虽70多岁了,但他的心依然在育种上,热情与激情不减当年。作为中国科研事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做科研,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做科研,科研的真正目的是造福黎民百姓。我们应该向王辉教授学习!”
同样是14届的校友于骏说到:“追梦者——果然是形容王辉老师最贴切的词语。为了“让乡亲们不再饿肚子”,蹉跎岁月,不分寒暑雨雪,把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我们记住了袁隆平,李登海……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人,在西北这块土地上,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只为实现心中所梦的追梦者——王辉老师。 ”
编辑:王婷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