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转发新闻网栏目 -
校园看点 -
学生天地
“真孔子与孔子真精神”——焦国成教授专题报告会
来源: 团委
作者: 曹宁
发布日期: 2012-05-22
浏览次数:
5月17日下午,在北校秀山活动中心大厅,中国人民大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北京伦理学会副会长焦国成,为我校学子作题为“真孔子与孔子真精神”的专题报告会。人文学院副教授朱宏斌主持报告会。
报告会一开始,焦国成教授就对报告会的题目“真孔子与孔子真精神”进行释义。他说,有真就有假,真假是对立的,当今社会就存在“假”孔子现象,孔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每个人有必要去了解真正的他,及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
焦国成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提及孔子,很多人一定会想到一位教育家、一个文弱书生等,但都是人们通过翻译有关孔子的历史资料来解读孔子,其中难免会有偏差。他以《论语•微子》中,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为例,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丈人说:‘他老人家身体不好,眼睛不好使,怎么会是夫子呢?’”他通过讲解孔子的生平,告诉同学们孔子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在古代,会“过日子”就意味着种庄稼。他打趣道,如果孔子来我校开展育种、园艺等农业工作,一定不会差。他通过独特的视角解读诸多文献资料,引证孔子能文能武、口才好、善写诗、会音乐、能算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随后他引用孔子的“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名句,告诫同学们要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活到老学到老,人的才智是天生的,成功与否是靠后天学习。
焦国成教授引用诸多例证来论证孔子的思想里,除了伦理道德,还包括“兼重法治”等其他丰富的内容。
焦国成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开辟新的理论方法,引经据典,为我校学子解读真孔子与孔子真精神,报告会引人入胜,使同学们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终审:徐海